当前地区:
【手足口病】·实用技术 ·特色疗法 ·临床经验

利巴韦林与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云南省弥渡县妇幼保健院 何永庆

  【摘要目的: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12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51例,按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6例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静滴,1次/d,对照组175例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滴,1次/d,疗程均为5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9和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利巴韦林相比,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手足口病(HFMD)是好发于婴幼儿的常见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微,以发热、臀部或膝盖发生皮疹、手掌或脚掌发生疱疹或丘疹等临床症状为主,少数患儿由于发病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受损,诱发脑水肿、脑炎、急性迟缓麻痹以及心肌炎等并发症,危重者常常危及患儿生命安全。2013年112月笔者通过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临床合理用药,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2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51例,均为按照《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确诊的病例。其中男203例,女148例;年龄0.5~7岁,平均4.2岁;实验室检查:53例单核细胞增高,287例WBC<10×109/L,39例WBC>10×109/L,298例淋巴细胞增高。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出现疱疹,另外还有较少一部分患儿表现为臀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所有入组患儿均没有其他相关科室并发症,病情均较为轻缓,无重症手足口病患者。按自愿原则将所有患儿分为治疗组176例,对照组175例。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初时体温和来院前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两组之间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1。

  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方法,合并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除此之外,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次/d,治疗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液(稀释浓度0.1)静滴,1次/d,持续治疗5d。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48h后,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发热消退,疱疹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疹,能够进食;②有效:治疗5d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③无效:治疗5d后,患儿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仍伴有发热、口腔黏膜充血甚至溃烂、流涎、进食困难等症状及其他并发症等。

  统计学处理:本试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显效107例(61.1)无效21例(12)有效47例(26.9)总有效率88。治疗组显效159例(90.3),无效2例(1.1),有效15例(8.5),总有效率9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P<0.05)。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来院前病程(d)

年龄(岁)

性别(例)

初时体温(℃)

对照组

1.24±0.64

3.45±1.82

94

81

69±0.57

治疗组

1.33±0.65

3.10±1.63

109

67

38.45±0.53

统计量

t0.944

t-1.365

χ20.54

t-1.737

P

>0.05

>0.05

>0.05

>0.05

2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d)

组别

例数

热退时间

皮疹消退时间

口腔炎愈合时间

治疗组

176

1.48±0.67

2.93±1.45

3.63±1.34

对照组

175

1.79±1.10

3.96±1.60

5.35±1.30

t

 

-2.275

-4.531

-8.868

P

 

<0.05

<0.05

<0.05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不良发应发生。

讨论

  自1957年被首次报告以后,手足口病一直是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随后发现了柯萨奇病毒,并将其所引发的疾病命名为“手足口病”。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逐年攀升,该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全年均有病例分布。临床病因研究表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和肠道病毒71型为诱发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其中有些并发症的发生(如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与EV71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的疾病,其中以<3岁的儿童最易发病。其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经治疗后,一般均能得到良好的预后,仅有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单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种疗效显著、作用迅速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常用于多种动物疱疹病毒及致癌RNA病毒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此类药物通过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进行紧密的结合,这就对DNA的合成过程造成了一个阻断的作用,从而发挥其临床上抗病毒的作用。

单磷酸阿糖腺苷进入机体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经过磷酸化过程生成阿糖腺苷二磷酸(Ara-ADP)以及阿糖腺苷三磷酸(Ara-ATP),其中Ara-ATP能够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DNAP,阻断病毒DNA合成,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另外,抑制病毒核苷酸还原酶以及病毒DNA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活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发挥抗病毒作用。利巴韦林首先在细胞内形成单磷酸,通过干扰鸟苷酸合成途径,从而阻断DNA病毒的复制,但其临床易产生耐药性,易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状,导致临床使用受限。

  本次临床研究表明,治疗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表明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摘自《中国社区医师2015年第31卷第2期]